面對憤怒,雅各提醒我們要慢慢的動怒,意思是不要反應得太快,不要太早下結論。姑勿論某些反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,就算單憑經驗,我們亦知道不少事情只要稍為冷卻一下,我們就有空間去釐清原委,不致魯莽誤事。例如兒子放學遲歸,甚至不回家晚飯,箇中原因不盡相同,並非一定掛住玩。為免錯怪好人,我們最好還是先按著怒氣,先聆聽,先了解;再者,就算果真是兒子的錯,也適宜先想想該怎樣發怒才合宜,才可收到效果。 (節錄自《市井聖徒》)

這是我信主以後,其中一樣覺得很珍貴的學問,
用珍貴形容有點奇怪,但我班覺得很貼切,
感覺大概是,學到後先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
然後會努力的希望在生活實踐,猶如抱住了一件寶物。

昨晚靈修讀到這段,啊,這正是我這幾年最深的感受﹗

人是很複雜的動物,我們有性格有脾氣有優點有缺點,
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長、經歷,就是那條高低起跌有致的生命線,
造成了今天的你和我。

感覺人卻又是很膚淺的動物,我們自身經歷了很多,
卻都把別人的經歷抹除,把過去的影響抹除,把所有可能性抹除。

這種感覺在facebook是最明顯的,
記得曾經給一位很尊重的前輩在facebook上當眾不點名但非常直接地罵了一頓,
其實是一件小事,心裡卻感覺非常委屈。
為人父母,為人師長,為人學生,為人子女,為人朋友,
若果通通不問為甚麼,單元思考排山倒海的批判,
那溝通的意義又何在呢?

越和人相處,越了解每個人背後的故事,
就越發感覺人的膚淺。
我們可以罵得狠,三秒不到組織一個論點把人攻擊得體無完膚,
因為我們懶得花三小時,不,三分鐘去了解一個人的故事。

我常覺得,其實我們都沒有這麼笨,
只是我們都很懶,懶得很聰明,因為任誰都知道,
越了解越要照顧別人的感覺,那倒不如不管三七廿一先罵才算,
來得痛快,亦不見得要執手尾。

這是我們的冷漠。

中國人有句話說︰「凡事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」
開始感受到這句話的另一種智慧。